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[重庆科技报数字报]-思政课如何“走”出专业特色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这样构建育人体系

作者:重庆科技报数字报  编辑:龙瑜丹  时间:2024-12-04

青山苍翠,碧湖粼粼。在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普丰葡萄园内,一群大学生走在田间地头,查看葡萄种植情况,了解葡萄产销流程……这是今年9月,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学生参与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的场景。这不只是一次课题调研,还是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打造“一院一品”大思政品牌项目,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社会责任和专业素养青年人才的缩影。

如何强化理论引领?如何将学科专业特色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?如何以“行”塑人培育高质量经济金融类人才?自2023年6月以来,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构建的“13445”行走的思政课综合实践育人体系,给出了答案。

构建

“以知促行”丰富育人品牌

思政课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政治性、战略性、基础性建设,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2023年5月,重庆理工大学根据教育部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和《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》,启动“一院一品”大思政育人品牌项目建设暨“一对一”马院与专业学院结对共建课程思政专项工作,进一步塑造学校“红岩”育人品牌,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。

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,围绕这一问题,该学院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,确定实践主题、实践内容,从系统化、精准化、常态化三方面着手,坚持校内校外协同联动,不断丰富拓展实践内容,不断提升实践质效,构建“13445”行走的思政课综合实践育人体系。

据该学院党委书记温静介绍,“13445”即一个中心、三个结合、四大课程模块、四个课堂衔接联动、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实施五维赋能。

其中,“1”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;“3”指结合经济金融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重庆社会经济发展,结合“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研社”强化理论引领,结合“经金乐道”文化育人特色塑造价值情怀;“4”既指“传承红色基因”行、“新重庆建设发展”行、“行业企业实践”行、“乡村振兴服务”行等四大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课程模块,又指“以学为本,厚植第一课堂”“学思践悟,活跃第二课堂”“搭建平台,拓展第三课堂”“数字思政,激活第四课堂”;“5”为聚焦“行走的思政课+思想引领”打造“青年先锋”,聚焦“行走的思政课+调查研究”点亮“青年视角”,聚焦“行走的思政课+志愿服务”践行“青春担当”,聚焦“行走的思政课+创新创业”推进“青创报国”,聚焦“行走的思政课+学生骨干培养”助力“青春领航”。

“我们主要是通过‘以知促行、以行促知,做到知行合一’形成多课堂的协同发力,通过制度化、载体化、长期化、特色化和实效化的大思政育人模式,推动‘学校小课堂’融入‘社会大课堂’。”温静称,这将引导师生在实践“大熔炉”中筑牢思想根基、锤炼过硬本领、加强责任担当,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、社会责任和专业素养。

此外,该学院除在政策、经费、人员等方面予以保障外,还建立评价反馈制度。学生参与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的表现情况会记入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。“这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照,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,构建起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,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。”她补充道。

实践

“以行促知”赋能树人课堂

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顾名思义重在“行走”二字。如何体现“行走”,并落实“以行促知”,赋能学生成长成才?该学院以学校和重庆地方资源为保障依托,因地制宜设计开发了23条行走路线,实施“传承红色基因”行、“新重庆建设发展”行、“行业企业实践”行、“乡村振兴服务”行等4大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课程模块。

“师生们走出校门,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、重庆金融博物馆、邓小平故居等,在行走中感悟建党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,亲身体验新时代重庆经济社会建设新发展,不断汲取奋进力量。”温静说。

同时,该学院还通过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积极推动一二三四课堂联动贯通、协同发力。

“学院教师多次开展‘行走的思政课’,深入挖掘经济金融课程蕴含的育人资源,做到课程思政‘全覆盖’,把课程思政融入《专业导论课》等第一课堂课程教学,创新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,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理解,夯实专业知识基础,扎实推动教改教研。”该学院辅导员龙瑜丹介绍,在“活跃第二课堂”方面,学院党委还结合经济金融学科专业特点,创办了“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研社”,并分设“学习坊”“宣传坊”“实践坊”,开展读书会、学习沙龙、专家讲座等活动,通过征文比赛、线下宣讲团和线上微宣讲等形式,组织开展项目研究、社会实践、调研报告等活动,推动理论教育在常态化学习中不断走深走实。

此外,该学院聚焦“数字思政”,激活第四课堂,通过运用新媒体平台和校外数字资源,搭建起师生分享学习心得、讨论问题、交流思想的多维课堂空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该学院在设计开发23条行走路线、规划四大课程模块时,还搭建起校企协同育人平台,拓展“第三课堂”,让师生在深入一线调研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融合

“知行合一”建设成才体系

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,肩负着推动新质生产力体系布局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。

作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、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,重庆理工大学建设“一院一品”大思政育人品牌项目时,明确提出要将“抗战文化、红岩精神、兵工基因”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该学院在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时,除把握这一主线外,还全力支持师生前往行业一线,调研经济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运作方式,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。

“学院先后与浪潮集团、国泰君安证券、赛力斯汽车、长安汽车、三峡银行等‘龙头’企业合作,建立实习实践基地,让学生们在企业的“实战”环境中学习和锻炼。”温静谈道,师生同行开展暑期实践、社会调研等,增强了他们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截至目前,该学院师生先后走进西部陆海新通道、永川区大数据产业园、人保财险重庆公司、中国建设银行巴南分行等20多个地方,开展“金融服务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”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”“西部金融中心建设”“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”等专题调研。

在涪陵区新妙镇、巴南区一品街道、万州区大周镇……该学院师生深入田间地头,走访当地村民,采取“查、看、听、问、访”等方式,掌握第一手数据,形成调研报告,为政府决策、产业变革、乡村振兴等建言献策。

“在调研过程中,我们‘零距离’触摸新质生产力脉搏,感悟数字技术魅力。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创新思维,而且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养。”该学院学生余术贤认为,这类实践研学活动让她更加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情况。

同时,该学院还依托“智能金融与科创现代产业学院”助力学生科创项目培育,引导青年学生立足专业所学,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浪潮;依托校地合作项目、创新创业赛事、学科比赛等开展访谈调研、研习讨论、项目攻关等实践活动,将发现的问题作为创新创业竞赛的“重点研究选题”,进一步提升社会化能力,为服务地方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贡献青春智慧。

“构建‘大思政’协同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,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,还需要学院各系室、各环节之间同频协同。学院将积极探索形成联动合作机制,为推动高质量经济金融类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、新动能。”温静表示。

接下来,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将从“加强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”“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”入手,引导学生认识国情、认识社会、认识行业发展,激励学生深入实际、拓展视野、提高素质、增长才干。同时,该学院还将要求学生参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后整理出调研报告、实践报告等,由学院定期将优秀内容汇编成册,进一步深化“提升学生理想情怀、思想素质、专业素养”的教育效果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epaper.com/cqkjb/html/2024-12/03/content_104367_18050100.htm

学生在巴南区葡萄种植基地调研

学生走进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城市发展情况

重庆理工大学


关闭